高铁腹地的民航生意
[导读]
东航武汉公司,一家最早受到高铁影响的民航企业。然而,去年一年他们的飞机利用率却提高了很多,经营业绩更是意想不到的好。
一方是快速发展的高铁网络,一方是奋力坚守阵地的民航企业,2009年,交手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展开。人们熟知的一个结局是,2010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增长乏力,一条在武广高铁开通前开飞的快线也受到了较大冲击,考虑到之前已经开行的武汉至上海的动车组,以及未来将开通的京广客运专线北京至武汉段,经过武汉的沪渝高铁,民航失去,或者说失意武汉运输市场,似已不可避免。但记者在武汉采访时发现,东航武汉公司,一家最早受到高铁影响的民航企业,不仅没有“随大流”,反而业绩稳定。去年一年,他们在新进4架飞机的情况下,飞机利用率反而提高了很多,经营业绩更是意想不到的好。
避让高铁,抑或借力高铁?侥幸为之,还是实力使然?带着一肚子的问号,记者走进东航武汉公司,对该公司市场营销部负责人进行了一次深入采访。
从布“无数”散点到攻重点航线
《一条高铁压民航》,今年3月,一家财经类媒体以此为题,讲述春运期间,武汉航空客运量出现23年来首次下滑之事,而高铁即为2009年12月26日开通的武广客运专线。相关信息同时显示,已连续数年保持20%以上年增长率的武汉天河机场,在2010年亦放缓增速。
面对速度、时间综合权衡,与民航不相上下的高铁,民航失去竞争力了吗?来自东航武汉公司的回答是“NO”。2009年,他们的主营业务收入较2008年增长了18%,而去年,这一同比增长数值更为明显。
2009年4月1日,合武客运专线正式通车,汉口—上海动车组发车,两地陆地交通时间缩短至4小时30分钟,随即汉沪航线与京太航线(石太客运专线也于4月1日通车)同时被媒体密切关注,第一拨民航受高铁冲击的报道随即出炉。东航武汉即是汉沪航线的主要运营公司之一。
“我们的航班确实受到了汉沪动车组的影响,分流走了航空公司15%到20%的客源,我们也相应调减了运力。”东航武汉公司总经理助理、市场营销部总经理靳黎军并没有回避这段历史,他随即语调提高,“半年后我们发现流向高铁的旅客开始回流。”而整个大势也对他们发展有利,东上航重组在这年的年中开始实际启动,两家公司在汉沪航线占有绝对的主导权。
不过,市场营销部总经理靳黎军着力向记者强调的是他们在武汉—北京航线的发力,因为这条航线更能代表他们航线网络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成果。
记者了解到,武航在进入东航之前,是一家地方航空公司,其发展不可避免地以拓展更多航点为主攻方向,面铺得很广,除了东南和西北外,其到国内其他区域的各主要城市都连有航线。身份转变后,以东航子公司的身份去服从总部的思路、网络,成为东航武汉公司必须做的一项工作。
2009年,新任东航总经理刘绍勇亲自到武汉,宣布了对东航武汉公司新班子的任命,营销出身的总经理刘钢与党委书记蒋飞飞搭班子,开始了武汉公司的“重新起跑”。
刘钢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争取执飞更多北京航线,经过东航总部的支持和种种努力,东航武汉公司武汉—北京航线由原来的3班增至5班,“有舍有得”是靳黎军对他们此次航线结构调整的评价,因为运力就是那么多,只能向重点航线倾斜。2009年年底,武广高铁开通后,他们很毅然地把原来每天3班的武汉—广州航线减为每天1班。
那条曾经受铁路客运专线影响的汉沪航线,在东上航重组后,被东航武汉公司以“汉沪空中快线”的名字包装推出。去年“世博会”期间,他们一度增至10班来满足汹涌的客流,即便当下,他们每天也有9班开飞上海,尽管其中6班要落到离市区较远的浦东,上座率依然很高,票有时也不好买。
树品牌 堵漏洞
在航线网络调整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重新鼓起营销团队的士气。在武汉市场,东航武汉公司并非老大,从市场占有率到品牌美誉度,他们都差其他航空公司一头,加上一些历史原因,很多人不信任东航武汉,不选择东航武汉的航班,这又促使销售代理人和旅行社向东航武汉公司施压,于是航班上座率看着还可以,背后却是收益品质的损失。
靳黎军还记得,自己刚回到市场营销部时,每个月的奖金不多,整个团队的士气也比较低落。他提出“给营销团队、自己挣口气,给自己赢尊严”的口号,在营销中植入服务理念,设立航线经理、客户经理和销售经理三个岗位,“由‘三驾马车’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着完成销售工作。”
“东航总部从2007年开始提出加强直销业务,我们为此专门成立了客户服务中心,从事直销产品的开发和大的直销客户的关系维护等工作。”东航武汉公司市场营销部党委书记张胜利告诉记者,“三驾马车”中的客户经理即在该中心内,他们的服务不只是送票上门,更包括让机构负责人及高端散客,在乘坐航班出行的全过程享受到品质服务,甚至在东航其他分子公司所在地往武汉返时,也可在出发地享受到贵宾礼遇。机构客户也已经从前几年的4家发展到现在的110多家。
如果说客户经理更多的是要“跑腿”,销售经理主要的工作是“费心”,张胜利说,他把整个武汉的代理人和旅行社分成5块,交给5名销售经理负责。他们的职责是,对自己片区的代理人和旅行社的一切问题负责,帮助其解决所有“麻烦”。但有一个“麻烦”却不给解决。以前,为了提高上座率,他们会给予航班控制人员一定的机票定价权力,有时为了追求好看的航班上座人数,会把一些本可以高价销售的机票以较低的价格售出,大大影响了航班收益水平的提升。“因为有这样的情况,代理人、旅行社可以钻空子不说,我们的员工也时常帮亲戚、朋友弄一些特价机票。”靳黎军记得作出废除该规定时面临的阻力,代理商、旅行社的非难不说,同事、员工都有很多不解。
为了保证航班品质,东航武汉公司在武汉—北京航线上全部派出宽敞舒适的波音737-800执飞,乘务组由东航精品乘务组“凌燕组”成员组成,航班餐食也是精心配备。靳黎军说,品牌的提升与收益管理的精细化同步进行,最终带动了武汉—北京航线整体收益的提升。除此之外,公司领导还利用各种机会,向省市领导宣传推广自身品牌,最终让东航武汉公司成为领导们出行的首选之一。
伴随东航品牌在武汉市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今年上半年,在客座率有所下滑的情况下,东航武汉公司依然实现了航班收益的提升。
全员合作减损失
作为较早进行“天空开放”试点的城市,武汉的航空市场竞争一直比较激烈,几乎很少有武汉不飞的航点, “我们每次开航线都是先算后干,利用头脑风暴,将该航线的历史数据和我们自己的情况进行成本比对,很少给培育期,几乎都是当时开当时赢利。”东航武汉公司市场营销部收益管理处经理俞理说。
当然,这一法则只对他们公司掌管的12架波音飞机适用,另外的5架EMB145,他们采取的是另外一种经营策略。相关人士透露,由于成本较高,这些EMB145飞机依靠自身运营,几乎不可能赢利,因而他们很务实地将其发展目标设定减亏。“这几年国内经济形势很好,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发展自己的民航业务,希望吸引航空公司去飞,因而会有一些资金上的扶持和补贴。”靳黎军告诉记者,他们的5架EMB145飞机以保底补贴的形式在内蒙古、广西的柳州开飞以来,亏损也越来越少,甚至今年的5月,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首月赢利。
由于市场持续向好,东航武汉公司的飞机利用率不断提高,波音737-800的日利用率达到每天近10.8小时,EMB145的日利用率也由刚引入时的4.5小时上升到9.4小时。
“再完美的航班计划也需要运行生产部门的支持,去变成黄金白银。”靳黎军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该公司总经理刘钢倡导的“全员营销”理念的贯彻。每当市场营销部的航班编排人员将计划下发时,公司运行生产部门不是“讲条件”,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完成任务安排。
“为什么我们这两年的赢利能力越来越强?我觉得得益于大东航发展的好势头,得益于总部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得益于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和上升的信心,我相信,我们在总部的支持和指导下,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靳黎军最后说。
(《中国民航报》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