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榕城古城“国宝”大解密
[导读]揭阳市榕城区地处粤东潮汕平原中部,榕江流域中段,背倚黄岐山,周环榕江水,以榕江文化为传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底蕴深厚
揭阳市榕城区地处粤东潮汕平原中部,榕江流域中段,背倚黄岐山,周环榕江水,以榕江文化为传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底蕴深厚,1140年建城,迄今已有870多年历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榕城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甚多,史、岭、江、村各扬其胜,拥有闻名遐迩的自然胜景,情韵独特的田园风光,风格迥异的寺庙古迹,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四季名花佳果飘香,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轶事广传。
古城内“国宝”众多,这些“国宝”您都了解多少呢?
古城“国宝”解密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揭阳学宫】
揭阳学宫又称孔庙、文庙,位于揭阳市榕城区韩祠路东侧。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历史上多次重修扩建,现存主要建筑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时遗构。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揭阳学宫规制较为完整,坐北朝南,由21座单体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平面布局三轴五进。主要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壁、泮池、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东庑、西庑、大成殿、东斋、西斋、崇圣祠等。建筑整体具有鲜明潮汕传统建筑特色。揭阳学宫是大革命时期一、二次东征和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在揭阳期间周恩来同志办公和生活的场所,并在大成殿成立了当地第一个红色政权—揭阳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是岭南地区重要的革命活动旧址。
揭阳学宫是岭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文庙建筑,建筑装饰工艺较为独特,具有明清传统建筑风格和地方建筑特点,是研究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特别是潮汕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丁氏光禄公祠】
丁氏光禄公祠又称丁日昌旧居,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元鼎路,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100平方米,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是一个集祭祀、起居、藏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建筑群。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日昌(1823~1882年)历任苏松太道、江苏巡抚、福建巡抚和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洋务派人物之一,他许多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相当影响的奏折、文章,都是在旧居撰写的,并留下部分实物。丁日昌任福建巡抚期间,直接推动了台湾岛内的电力、铁路建设,对台湾近代工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丁氏光禄公祠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实用大方。建筑物自南起依次为照壁、麒麟埕、月眉池、阳埕、东斋、西斋、正座三进大厅和两侧各二直巷,共有大小房屋99间,地下室1间,为典型的潮汕地区祠堂风格,称百鸟朝凰。建筑群保持了潮汕地区传统的建筑结构、材料和工艺特点,尤其是木雕精美且极具地方特色,是潮汕地区古建筑群的佼佼者,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在梁架、垂脊的彩绘和灰塑采用了不少西方建筑图案,其中西合璧的处理手法,开创了潮汕地区引进西方营造法式的先河,在潮汕地区建筑史上极具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
【古榕武庙】
古榕武庙又称关帝庙,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天福路,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明、清多次扩建和重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清雍正、乾隆年间建造。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榕武庙采用中轴对称式传统建筑布局,坐北朝南,占地1400平方米。山门、两廊、拜亭、大殿和后楼沿轴线依次排列。山门面阔五间,分心前后七架,屋面三层叠檐,造型稳健而富于变化。拜亭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构架,重檐歇山顶,屋脊灰塑嵌瓷。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七架抬梁构架,硬山屋顶,前檐用勾连搭形式与拜亭屋顶相连,其正脊、垂脊遍施灰塑嵌瓷,图案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殿之金柱为花岗岩梭柱。大殿虽经多次修缮仍部分保有明代建筑风格。
庙中建筑上有精美木雕构件千余,彩绘、石雕等装饰十分精美。庙内“威宣南海”匾额系清光绪三年(1877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依福建巡抚丁日昌奏请而赐。此外尚存题匾、碑记多方。
古榕武庙整体保存完好,传统装饰工艺华美,其中尤以木雕最为精湛,为研究潮汕地区明清建筑及其装饰工艺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标本,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狮”历经三百多年,是潮汕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可谓是潮汕文化的精神图腾,自古以来就有“狮王”的美誉。榕城的青狮表演以其独有的风格,在众多舞狮中独具一格,在海内外享有盛名。2010年6月,榕城青狮参加上海世博会展演活动,向世界展示了潮汕文化的源远流长;同年,由他们制作的青狮被世界纪录协会认定为世界最大青狮;2012年12月参加佛山“狮王争霸”在全国100多支狮队中脱颖而出获银奖。
古城其它主要景点
【进贤门城楼】
进贤门城楼可谓是揭阳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也是全国唯一的城门、城楼、亭台三合一的单体建筑,距今已有400年左右的历史,是揭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揭阳“古八景”中的“谯楼晓角”指的就是进贤门。早年间揭阳的地方官赴任都要从进贤门走过,然后拜学宫,拜城隍后才去上任,以取个好意头。而揭阳人男子娶妻、做生意或者学生升学,都要在进贤门“兜一圈”,意头是“妻子贤惠、学子高中和生意兴隆”,这个习俗至今还保留着。到了进贤门,不要忘了兜一圈,沾一沾进贤门的“贤气”。
【城隍庙】
城隍庙堪称揭阳香火最旺的地方,是广东省建成最早、规模最大,建筑保存完好、工艺最精的城隍庙,这里既有最具岭南地方传统艺术特色的建筑,也有城隍公与城隍夫人的动人传说;不仅有发人深省的警世楹联,也有栩栩如生,美不胜收的精美雕刻。来到城隍庙,不仅可以欣赏到潮汕传统文化艺术和明清建筑风格特色的建筑与装饰,更可以体验潮汕地区浓郁的民情风俗。
【禁城】
禁城始建于元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明时始称金城,俗称禁城,为昔时揭阳的内城。禁城全部用石头垒筑,贝灰合缝,历元、明、清至今660余年,几度沧桑,仍岿然屹立,其内北城墙,尚存硕大宋榕三株,蓊郁繁荫,为禁城增色无限,明代八景之一“金城榕色”即指此。漫步元代禁城,在浓荫蔽日的古榕树下,感受“穿越”般的奇妙体验。
【骑楼街区】
骑楼是代表岭南街景的主要特色,是岭南街区建筑文化的艺术的结晶。跟其他地区很多已经商业化了的骑楼街区不同,榕城的骑楼依然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中山路位于老县衙前,为南北走向,全长705米,1926年中山路扩建至十米,并盖成沥青路面,两侧民房被改建成2至3层的楼房,外观为欧式骑楼建筑,形成独具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中山路骑楼式建筑与打铜街、西关路的骑楼建筑连成一线,总长约2000米,范围集中,规模壮观。漫步中山路骑楼街区,欣赏独具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同时,别忘了细细品味“流动的历史”。
【天山古寺】
景区内著名的天山古楼由十多块天然巨石叠构而成,“楼”内有山洞二层,洞外有平台二级,全景高数丈,令人叹为观止。此外还有“双蛙鸣春”、“鸭母寻珠”、“双佛洞”、“蘑菇献寿”、“青龙洞”、“金鸡报晓”、“试剑石”、“玉凤献瑞”等惟妙惟肖的岩洞胜景,更有大雄宝殿内6层楼高的“七载十三木瓜”,居潮汕地区寺院之冠;寺内三座五百罗汉塔,塔上所刻五百罗汉,千姿百态,神情各异,栩栩如生;还有来自缅甸的60多尊白玉大佛,佛像各具威仪,庄严中透着慈爱,使人倍感亲切祥和,其中一尊卧佛身长5米多,蔚为奇观。钟轩鼓阁中有黄铜巨钟一口,重达3.5吨,大鼓一面,直径165公分,可谓是南国第一巨钟大鼓。